胡金铨是明式家具,宋单色釉,删繁就简,古意盎然。李翰祥是元青花罐,清硬五彩,宫闱市井,以俗为雅
赵雷像纪委书记,是现实读书生的写照,有报效之心,有贪图闪念,心眼多,话藏半句。张国荣版则更多是赤子的善与真,与小倩兼有友情。小倩不及她自己的苏三风流婉转。整体风格简直像从童年的小人书(有一本改自《聊斋》的《鸦头》)上走下来的
竟然用到了表现主义手法,李翰祥你真的太强了。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倩女幽魂》,看过李翰祥原版后才知道翻拍不值一提...
前边一点氛围还是不错的,后边逐渐有点雷了。新老版本,几十年差距,果然不同!
李翰祥懂得收,徐克能放不能收,诗不如旧,电影也一样。
摄影、灯光、美工如同工笔画,一丝不苟,布景简陋。助导胡金铨大概没想到二十多年后自己的飘逸空灵会被徐程二人拿来彻底翻新这部名作吧?那种魔幻的打光估计那时比较少见,小倩在宁房里,背后的窗户纸破得如同骷髅。听到惨叫,燕赤霞先来看宁采臣,亲疏立分。人妖之战呼应着人间的正邪。
7/10。李翰祥这版坐实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南明政权抵抗清军侵略的战乱时期,剑客代表对时局迷茫的隐居者,一段呤诗舞剑的表演将深厚的家国情怀展露无遗,书生因心系国家大事夜难眠,带有强烈的文人风骨不为小倩的美色和财宝所诱惑,姥姥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书生在剑客的帮助下战胜老妖、和小倩结为夫妻,暗示对中原人击败敌寇的期待。可以看出徐克的翻拍充满了敬意,连宁采臣和小倩定情信物的鸳鸯戏荷画及画中提到的诗,都是相同的。李翰祥十分注重东方美学的含蓄庄重,台词文白夹杂、文雅工整,用音乐音效传达古寺的阴风阵阵,小倩对宁采臣的吸引在于大家闺秀的风范,棋琴书画样样精通,人鬼相遇的情感发展欲拒还迎,削弱了之后各改编版中刻骨铭心的绝恋成分,同时剑客战胜老妖的动作戏被有意简化了,没有构建出更丰富的人物和曲折的情节,有些沉闷。
f083ed2c赵雷真俊美。初觉得虽无程小东的传奇色彩,却更具聊斋其味。但委实不成节奏,赘余也多。乐蒂本是美人,虽扮鬼也不用把嘴画那么大吧,王祖贤比她更对得起“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宛如读罢笔记小说之绝妙好文,纵是人物粗线条刻画,结尾突兀,亦天然一段婉转风流古意盎然。杨志卿有侠气,赵雷有书卷气,乐蒂有鬼气,唐若菁有戾气,皆恰到好处。小倩月夜急速独行小镇,表现鬼气绝佳手段,比吊威亚不知高明多少
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得雨盖能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三星半,幽暗华丽,古色古香,布景真的是李翰祥特色,比起徐克那版的旖旎缠绵,这一版本更多是抒发文人情怀,正如燕赤霞的剑舞与宁采臣的对话,无处不是那种怀才不遇时乖命蹇的气氛。再次表白乐蒂!!!!乐蒂演古装,真的是无处不美,无处不古典!演美色惑人的女鬼也还是端庄中带点儿微嗔。
这个版本又古朴又精致啊!音乐很棒,用了很多theremin吧...道具,灯光和布景非常细腻,很有舞台剧的感觉啊。
我OUT了,现在才知道倩女幽魂改编自蒲松龄的书;乐蒂的古装扮相可真没书上她的时装照片来的漂亮,脸型和嘴巴都显得偏大,不过李翰祥的服装造型依旧是赏心悦目,里面乐蒂大概有四套衣服造型,搭配的都是古色古香,现在几乎销声匿迹的“步摇钗”,所以即使我对传说中的“古典美人”乐蒂的姿彩有所失望,却也沉浸在那精致的发钗中;杨志卿的燕赤霞很有爱,赵雷的宁采臣怎么也比他的正德皇帝要好得多,虽然演技上没多大成色,但也可算得上是俊朗,再加上角色本身还是很让人认可的;查了一下原来江山美人也是李翰祥导的,不过倩女幽魂还是比前作要好,戏里的乐蒂还是比那戏里林黛要好些,赵雷的角色也是好些,这样写下去我才发现,两部戏里的主要角色除了女主,基本就没差
真狠不下心给三星,薄弱的故事,牵强的情节,肉麻的台词,虚弱到cult的结尾。唯独布景和人物很美。这样的片子真有时代特色。
為聊齋的《聶小倩》添上「南明」背景,又刪去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末段,耐人尋味。趙雷書生扮相不錯,「明知廟有鬼,偏向鬼廟住」的大膽王設定卻有些讓人失笑;樂蒂頗具古典氣息,但不適合紅脣濃妝,以致於看起來比三年後梁祝裡還老。以鬼片說來,六〇年代李翰祥的中規中矩的棚內景,與仿效自好萊塢的西式配樂、嗚嗚音效自是過時,自原作延伸出的書畫情緣為鬼怪作品增添不少東方雅韻,卻不啻為啟發《山中傳奇》、《倩女幽魂》之作。
本片获第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该!!!那么小的场面和低成本。60s的邵氏[SB]真牛逼!
以其时来看,剧本、灯光、特效、音效、表演,舞台置景,还有这种古典文学意境,本片可谓相当新颖。当彩色电影成为主流之后,彼时的邵氏鬼片使用了往后华语鬼片广泛使用的这种大冷色调美术风格,异常鬼魅阴森。李翰祥的国学修养可见一斑。7.8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60版的精心设计,只怕87年那一版做不到如此地步,另外,乐蒂饰演的小倩,端庄有余妩媚不足,个人还是觉得王祖贤比较适合这个鬼魅的角色。
李翰祥导演,胡金铨副导演的联合作品,邵氏公司没彻底商业化之前的佳片,连片头都是老片头,徐克“电影工作室”87版翻拍的来源,连“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情诗,都是从这里出来的,故事较简单,但看着舒服,可以和同时期日本的“怪谈”系列一比,配乐、布景不错,古色古香,虽然是棚内搭景,但古刹、宝塔、小院、荷塘、森林、古道、残垣、断壁、冷月、枯灯这些造景氛围极佳,氤氲朦胧,阴气森森,确实有聊斋的味道。
3.5;修复版的色彩太美了,古典味台词蕴藉婉约,亭台错落,花草疏落,布景相当精致,颇有戏曲舞台风味;人物皆一派端庄;搭配以西式惊悚(窗上的移动影子、窗格的破烂、夜幕蓝色烟霭的氛围营造),在小体量的空间内腾挪移转,叙事效率高,几无废言。以明清易鼎之际为虚焦背景,言之以“国亡则必有妖孽”,可谓对现实的虚妄指涉——人间的正气流失,倒映至幽冥彼岸亦妖气蒸腾,终须一柄利剑刺破虚假肉身。